1、大班科學教案第三只眼睛
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:第三只眼睛
活動目標:
1、能夠在活動中發現不同透鏡的特征及作用,并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。
2、體會運用工具觀察事物的樂趣。
活動準備:
1、凹透鏡、凸透鏡、平面鏡人手一面,彩色透明紙。
2、哈哈鏡、望遠鏡、放大鏡、顯微鏡、眼鏡若干。
活動過程:
1、發現我們的“第三只眼睛”。
——老師為每個小朋友準備了三塊奇妙的鏡片和各種透明紙、圖書等,請你們用鏡片放在眼睛前看看。說說有什么發現。
——幼兒嘗試探索。
——三塊鏡片樣子一樣嗎?透過三塊奇妙的鏡片看到的東西一樣嗎?(不一樣,有的放大,有的縮小,有的不變;顏色不同的紙放在鏡片前看到東西也變顏色。)
——用哪種鏡片看東西會變小?(邊上厚中間薄的鏡片看東西會變小)
用哪種鏡片看東西會變大?(邊上薄中間厚的鏡片看東西會變大)
用哪種鏡片看東西不變?(邊上和中間厚薄都一樣的鏡片看東西會不變)
——什么時候需要用這三種不同的鏡片?如:老人看書看報時會用放大的鏡片。
——這些有趣的鏡片就象我們的第三只眼睛,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看東西。
2、玩各種透鏡。
——剛才我們發現了三種鏡片的秘密。老師還給大家準備了幾種更奇妙的鏡片,你們看看這是什么。(哈哈鏡、望遠鏡、放大鏡、顯微鏡、眼鏡)大家都可以去試試看,等會兒把你的新發現告訴大家。
——幼兒自由玩各種鏡片。
——創設問題情景:到草地上去觀察螞蟻;看遠處的風景;檢查手指甲里的“細菌”。根據不同的問題情景,幼兒自由選擇各種鏡片分組進行觀察。
——交流各自觀察和使用鏡片的情況。
2、大班科學活動眼睛變魔術教案反思
活動目標
1、感知眼睛看到的錯覺現象,對錯覺現象感興趣。
2、樂意探索各種錯覺材料,體驗發現的樂趣。
3、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,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。
4、愿意大膽嘗試,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。
5、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。
活動準備
自制心理學錯覺圖三張、玻璃杯、筷子、勺子、自制錯覺材料若干
活動過程
一、 謎語導入
1. 老師請小朋友們猜個謎語:兩只葡萄黑又亮,只能欣賞不能吃,白天陪我看世界,晚上陪我入夢鄉。(眼睛)
2. 眼睛又黑又亮,能幫我們看東西。你們的眼睛看到過哪些東西?(大樹…)
3. 總結:眼睛能看到…能看到我們身邊的任何東西,但是眼睛看到的東西一定對嗎?
二、 出示圖片,感知錯覺現象
1. 出示橫線圖(菲克錯覺)
我帶來一張圖,請你們看看圖上兩根橫線是一樣長還是一根長一根短?(一樣長/一根長一根短)哪根長哪根短?(上面的長下面的短)
大家都認為是上面的橫線長,下面的橫線短,我們的眼睛有沒有說真話呢?(小朋友們有了兩種看法,到底哪種對呢?)我們來驗證一下,我把下面這一根拿下來,可以用什么辦法比較他們的長短,(放在一起)怎么樣?(一樣長)
為什么剛才我們感覺這兩根橫線不一樣長呢?(…)
總結:因為這兩根橫線放的位置不一樣,它們垂直放在一起,所以感覺不一樣長,這是眼睛在看東西時的錯覺。
2. 出示花朵圖(艾賓浩斯錯覺)
看看這張圖上的兩朵花,它們的花心一樣大還是一個大一個小?(一樣大/一個大一個小)哪個大哪個小?(黃的大,綠的小)
小朋友們都覺得黃的大綠的小(小朋友們有了兩種看法)我們用同樣的方法比一下,怎么樣?(一樣大)我們的眼睛又出錯了呢,為什么剛才我們感覺它們不一樣大呢?(…)
總結:花瓣不一樣大,所以感覺花心不一樣大,其實花心是一樣大的,只是眼睛在看東西時的什么(錯覺)。
3、出示箭頭圖(萊爾錯覺)
這幅圖上的兩組箭頭中間的橫線一樣長嗎?(一樣長/不一樣長)哪根長哪根短?(上面長下面短)到底兩根橫線一不一樣長呢,我們來比一下,(一樣長)今天大家的眼睛怎么回事呢,為什么剛才大家感覺它們不一樣長呢?
總結:因為箭頭的方向不一樣,所以感覺不一樣長,其實兩根橫線是一樣長的,只是眼睛看東西時的錯覺。
三、 實驗,感知生活中的錯覺
1. 眼睛是我們看東西的好幫手,但是有時候它們也會調皮,就像剛才,變魔術一樣。吳老師也要給小朋友們變個魔術。
2. 看看桌上有什么?從左到右說(筷子、勺子、杯子、水)這兩根筷子一樣嗎?(一樣)看看我沒有在上面加任何東西(幼兒摸摸)。再來看看這兩個勺子一樣嗎?(一樣)先把一個勺子和筷子分別放到杯子里。
3. 這可是一杯有魔法的水哦,要是把它倒進這個杯子里會有什么奇跡發生呢?變變變變變!(筷子變彎變粗了)這杯水真的有魔法哎!
4. 要是把這杯有魔法的水在倒進這杯水里,會不會還有神奇的事情發生呢?試一下,變變變變變!(變大變短了)
5. 這杯水真的挺厲害的,但是勺子和筷子真的變了嗎?你們喊“一二三”我拎出來看看,(沒有變)和原來一模一樣的比一比(沒有變)。為什么剛才感覺勺子和筷子好像變了一樣?
6. 總結:我們感覺勺子和筷子好像變了,其實是折射現象,是杯子和水給眼睛造成的錯覺。
四、 自由探索錯覺材料
1.老師這里還有很多可以變魔術的材料,有什么呢?(陀螺、紙片…)玩之前老師有個小小的要求:玩的時候注意你們發現了什么?
拿上你們的魔法道具,開始你們的魔法吧!
2.請你們把玩具放到腳前面,告訴我你們發現了什么?(轉的快小鳥飛進了鳥籠、黃紅陀螺轉的時候變成了橙色的…)
3.總結:剛才我們發現了很多有趣的現象,這些東西本身有沒有變?(沒有)對,剛才的這些現象只是眼睛造成的(錯覺)。
五、圖片欣賞 老師這里還有很多神奇的圖片,我們一起來看看。
這幅圖里你看到了哪些人?(老爺爺、老奶奶、臉上兩個、耳朵上一個)
這張圖里你看到了什么?(海、樓)感覺房子好像在哪里(海上)其實房子并沒有在海上,只是眼睛再看東西時的錯覺。
這張圖里你看到了什么?(花瓶、兩個小人)
總結:生活中還有很多錯覺現象,讓我們一起去仔細觀察吧,記得跟自己的家人、老師和好朋友分享哦!
活動反思
科學活動的目標主要是由“科學知識”、“科學方法和技能”、“科學態度、情感與價值觀”三維組成。原教材中活動目標的定位僅是“對科學小實驗有興趣,有觀察和探究的習慣”——態度、情感目標,對于大班下學期的幼兒來說定位較淺。通過修改活動方案,從活動目標、準備到整個過程,操作性更強。
3、大班科學教案:第三只眼睛
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:第三只眼睛
活動目標:
1、能夠在活動中發現不同透鏡的特征及作用,并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。
2、體會運用工具觀察事物的樂趣。
活動準備:
1、凹透鏡、凸透鏡、平面鏡人手一面,彩色透明紙。
2、哈哈鏡、望遠鏡、放大鏡、顯微鏡、眼鏡若干。
活動過程:
1、發現我們的“第三只眼睛”。
——老師為每個小朋友準備了三塊奇妙的鏡片和各種透明紙、圖書等,請你們用鏡片放在眼睛前看看。說說有什么發現。
——幼兒嘗試探索。
——三塊鏡片樣子一樣嗎?透過三塊奇妙的鏡片看到的東西一樣嗎?(不一樣,有的放大,有的縮小,有的不變;顏色不同的紙放在鏡片前看到東西也變顏色。)
——用哪種鏡片看東西會變小?(邊上厚中間薄的鏡片看東西會變小)
用哪種鏡片看東西會變大?(邊上薄中間厚的鏡片看東西會變大)
用哪種鏡片看東西不變?(邊上和中間厚薄都一樣的鏡片看東西會不變)
——什么時候需要用這三種不同的鏡片?如:老人看書看報時會用放大的鏡片。
——這些有趣的鏡片就象我們的第三只眼睛,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看東西。
2、玩各種透鏡。
——剛才我們發現了三種鏡片的秘密。老師還給大家準備了幾種更奇妙的鏡片,你們看看這是什么。(哈哈鏡、望遠鏡、放大鏡、顯微鏡、眼鏡)大家都可以去試試看,等會兒把你的新發現告訴大家。
——幼兒自由玩各種鏡片。
——創設問題情景:到草地上去觀察螞蟻;看遠處的風景;檢查手指甲里的“細菌”。根據不同的問題情景,幼兒自由選擇各種鏡片分組進行觀察。
——交流各自觀察和使用鏡片的情況。
4、大班科學活動影子的眼睛教案反思
大班幼兒對影子這一有趣的光學現象特別感興趣,他們喜歡和影子做游戲,因此我們經常會開展有關影子的科學活動,這些活動一般都是圍繞著影子產生的原理展開,幼兒較難理解其中蘊含的科學道理。本次活動我們運用反證的方法,通過為動物的影子找"眼睛",讓幼兒自己對有關影子的錯誤或模糊的前概念進行驗證,從而進一步理解紙擋住光就會出現影子,而紙沒有擋住的地方光就能透過等粗淺的科學知識。
活動目標
1.探索為動物的影子找"眼睛"的方法,知道紙沒有擋住的地方光能透過,反之則產生影子。
2.能與同伴合作觀察和記錄,并對生活中的光和影的現象有繼續探索的興趣。
3.學會積累,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,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。
4.能客觀地表達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結果。
活動準備1.幼兒操作材料:剪紙動物的頭飾、手電筒、剪刀若干、背景板一塊、幼兒記錄紙若干。
2.教師演示材料:關于動物影子的PPT、已剪好眼睛的兔頭、手電筒、集體記錄紙一份。
活動過程一、說說影子,引起興趣1.師:這幾天我們都在玩影子游戲,你們發現影子有哪些有趣的現象?
幼:影子有時會變得很長,有時又會變得很短,有時又會消失不見。
幼:我跑影子也跑,我停下來影子也會停下來。
幼:影子的顏色都是黑黑的,有的深,有的淺。
2.小結:影子真像一個魔術師,有時會出現,有時又會躲起來;有時會變長,有時又會變短。
(分析:在本活動開始之前,我們首先對剛剛結束的影子游戲進行交流,教師在提問時特意突出"有趣"二字,這樣能有效地激發幼兒探索影子特性的興趣。通過教師的小結,幫助幼兒回顧關于影子的各種經驗,為接下來的活動做好準備。)二、比較不同的影子,記錄各種猜測結果1.教師演示關于動物影子的PPT,幼兒根據局部特征猜測分別是哪些動物的影子。
2.出示有眼睛的兔子影子的圖片,請幼兒說說這個影子和前面看到的影子有什么不同。
3.猜猜為什么兔子的影子上會有眼睛,幼兒結伴商量并記錄猜測結果。
4.交流各種猜測記錄。
猜測一:在兔子頭像上畫兩只眼睛;猜測二:在兔子頭像上貼兩只眼睛;猜測三:在兔子影子上畫兩只眼晴;猜測四:在兔子頭像上剪兩只眼睛。
5.教師在集體記錄紙上記下幼兒的各種猜測,并提出要求。
師:請你們用商量好的辦法試一試,然后再用手電筒照一照,看看小動物的影子上能不能看到眼睛。
(分析:教師通過演示動物影子的PPT,出示有眼睛的兔子影子的圖片,引發幼兒對兩種影子進行比較,從而自然地過渡到猜測、記錄階段。幼兒分成幾個小組,大膽猜測"如何才能在動物的影子上看到眼睛",并在教師的鼓勵下開始初步驗證自己的各種設想。)三、實驗驗證,尋找答案1.幼兒運用猜測的方法進行驗證,并進行記錄。
師:請你們在做實驗的時候,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,都記錄下實驗結果。試過自己的方法后,也可以試試別人的方法。
2.幼兒根據實驗情況交流自己的發現。
●光透過動物頭飾上的小洞后影子上就會有"眼睛"師:為什么給動物頭飾畫眼睛、貼眼睛都無法讓我們在影子上看到眼睛,而剪個小洞就能看見呢?
小結:手電筒的光透過紙上的小洞后影子就會有眼睛,而畫眼睛或貼眼睛都會將光擋住,所以影子上就看不到眼睛。
●洞的大小和"眼睛"大小之間的關系師:小動物的眼睛都一樣大嗎?為什么?是不是洞剪得大眼睛就大,洞剪得小眼睛就小呢?
小結:剪的洞越大透過的光就越多,影子上的眼睛就越大。反之,剪的洞越小透過的光越少,影子上的眼睛就越小。
(分析:實驗驗證后,當幼兒開始交流實驗結果時,教師的開放式提問能有效引導幼兒進行細致觀察,并鼓勵幼兒用淺顯的語言來解釋較為復雜的光學原理。教師預設的一些關鍵提問,能夠幫助幼兒對光和影子的一些錯誤或是模糊的前概念進行驗證,并通過同伴間的引導、自己的操作,從而進一步理解"影子上如何才能出現眼睛"的光學現象。)四、延伸活動:手影游戲1.出示手影游戲的PPT,請幼兒說說看到了什么。
【活動反思】
本節科學活動設計合理,環節清晰,符合中班幼兒思考的過程。整個活動幼兒自主探索的空間很大,教師拋出問題(即影子的大小與距光源遠近的距離、怎樣讓小兔的影子上有“眼睛”、如何來剪“眼睛”、為什么用了剪的方法小兔的影子上就有“眼睛”了),幼兒在不斷地探索發現中尋求答案,幼兒的參與性、積極性都很高。但是,在操作環節中,教師沒有提醒幼兒將剪下的廢紙扔到筐里,在科學活動中同樣也要培養幼兒環保意識的養成。
5、大班科學明亮的眼睛教案反思
活動目標:
1、 懂得保護眼睛的重要性及近視戴眼鏡給生活帶來的不便。
2、 懂得保護眼睛的正確方法。
3、 養成良好的用眼衛生習慣。
4、 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,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。
5、 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,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愿望。
重點:
1、 懂得保護眼睛的重要性及正確方法。
2、 養成良好的用眼衛生習慣。
難點:
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時刻注意保護眼睛,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。
活動準備:
1、 故事《戴眼鏡的小猴》掛圖。
2、 紙偶小猴一只。
活動過程:
一、 出示小猴,引入。
師:今天,張老師給小朋友們請來了一個動物朋友,(出示戴眼鏡的小猴)它是誰啊?(幼兒回答:小猴)哦,是小猴啊,小朋友們都認識它呀,你們仔細看看小猴有什么不一樣?(幼兒回答:……)小猴為什么戴著一副眼鏡呢?(幼兒回答:……)小朋友們想不想知道啊?(幼兒回答:想)
師:接下來張老師給小朋友們講一個好聽的故事,小朋友們認真聽一聽待會告訴老師小猴為什么戴眼鏡。
二、 教師結合掛圖講述故事《戴眼鏡的小猴》。
三、 交流討論。
1、師:故事講完了,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小猴灰灰為什么戴眼鏡了呢?
幼兒回答:……
師:原來灰灰愛看電視,愛玩游戲機所以才戴眼鏡。
2、師:那灰灰戴著眼鏡在運動會上遇到了什么麻煩呢?
幼兒舉手回答:……
師:哦,灰灰爬樹的時候眼鏡老是往下滑,真聰明,那他還遇到哪些麻煩呢?
幼兒舉手回答:……
師:回答的真棒,灰灰跑步的時候呼出的氣讓他的眼鏡變的模糊,一會兒撞到小兔,一會兒又踩著小狗結果被取消了比賽資格。
3、 師:灰灰他可生氣了,回到家媽媽和灰灰說了什么呢?
幼兒回答:……
小結:灰灰戴著眼鏡做什么都很不方便,媽媽告訴灰灰不能再一個勁的看電視玩游戲機了,要保護好眼睛,那小朋友你們覺得眼睛重要嗎?(重要)眼睛重要那能沒事就看電視玩游戲機嗎?(不能)
四、 了解眼睛的保護眼睛的方法及良好的用眼衛生習慣。
師:那我們應該怎樣保護我們的眼睛呢?
(個別幼兒回答,不能用臟手揉眼睛;寫字的時候不能離書本太近;不可以一直看電視……)
總結:眼睛在我們生活中非常重要,所以我們要愛護我們的眼睛,不用臟手去揉眼睛,看書、寫字、畫畫的時候眼睛離書本不要太近,看一段時間就讓我們的眼睛休息片刻。
活動延伸:
師:小朋友們剛剛說的太棒了,灰灰說它想和你們一起到圖書角去用正確的用眼方法看會書,那現在請小朋友們輕輕的端起小椅子,我們和灰灰一起去圖書角看書吧。
教學反思
1.設計活動時沒考慮到幼兒的認知水平還很有限,導入環節用時稍長了點。
2.出示圖畫內容時應該要以兒歌內容相一致,這樣有利于幼兒的接受與理解,還可以幫助記憶。
6、大班科學長眼睛的皮膚教案反思
活動目標:
1、了解皮膚的特點與作用,能憑借觸覺及原有經驗辨認觸摸對象。
2、知道保護皮膚的重要性。
3、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。
4、對科學活動感興趣,能積極動手探索,尋找答案,感受探索的樂趣。
活動準備:1、紙盒每組一只,內裝毛玩具、樹皮、羽毛、棉絮、泡沐塑料、木板、金屬制品、棉織物等便于出摸感知的物品。紙盒一側摳一小洞,可讓一只手伸入。
2、用于蒙眼的眼罩或長手帕。
3、繪畫用的紙、筆人手一份。
活動過程:一、神奇"緊身衣"(1) 我們身體上有一樣神奇的東西,請你猜一猜它是什么?
(2) 教師講述科學小品《神奇的緊身衣》
(3) 幼兒說說,皮膚有哪些"本領",(它有觸覺,能知道冷熱軟硬和痛癢,它能調節體溫,排泄廢物)應該怎樣保護它?(防止燙傷、劃破…….)二、不看也知道(1) 皮膚有一樣了不起的本領,它碰到一樣東西,不用眼睛幫忙,就能"猜"出是什么?
(2) 每組派一名幼兒來摸紙盒中物品,并說出物品名稱或種類,教師取出該物品驗證猜測是否正確。
(3) 每組一只紙盒,輪流蒙眼觸摸盒中物品,說說物品的名稱或種類。
(4) 每組一只紙盒,輪流蒙眼觸摸盒中物品,說說名稱或種類。
(5) 取出盒中物品,用其接觸其他身體部位上的皮膚,說說有什么感覺。
三、好像長了眼睛。
(1) 皮膚很神奇,好像長了眼睛。我們來看看誰的皮膚更神奇。
(2) 幼兒兩兩結伴,幼兒甲在幼兒乙背上用手指畫簡單的圖形(或寫字、寫數字),乙在紙上記錄甲所畫的圖形。然后,兩人對換。
(3) 連續進行幾次,看看誰的感覺更準,能把畫在背上的簡單圖形正確記錄下來。
教學反思:
在活動的準備中,不僅有物質方面的準備,比如:認識、感知皮膚特征和作用所用的放大鏡、玻璃球、鉛筆、面團、印泥等;而且還有知識方面的準備,比如:活動前幾天和孩子一起收集樹皮、水果皮、蔬菜皮,并讓幼兒觀察其變化,了解植物也有自己的皮膚等等知識方面經驗的積累。所有這些活動準備不是圖形式花哨好看,而是真正為了讓幼兒從各方面去了解動植物以及我們人類的皮膚,真正為了幼兒能自主發現、自主探索、自主學習而準備,真正落到了實處。